繁體

Sharon Qu: 我即将前往哥大巴纳德,追逐梦想的光

发布者:深圳国际预科书院 2024-03-11 08:25:53

熙攘的人群中,她宛如一幅流动的黑白艺术肖像,一身黑衣、一双厚重感的方头皮鞋,仿佛是她特立独行的宣言。她眼神坚定,又闪烁着自信而谦逊的光芒,偶尔流露出的腼腆笑意,如同月光轻拂湖面,宁静却不乏力量。


Sharon Qu是12年级的毕业生,在深国预就读4年。学生会主席、人权社社长、文学社社长、学霸、艺术才女、歌手……一系列的头衔背后是她丰富而又充满个性色彩的成长历程。


2024年,她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录取,是湾区“唯二”获得该校录取的学生。此外,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卫斯理安学院也曾向她抛来橄榄枝。


录取院校

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 

U.S. News文理学院No.11, 录取率仅13%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U.S.News 综合大学No.22

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

U.S.News 综合大学No.60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U.S.News 综合大学No.76

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

U.S.News综合大学No.82

卫斯理安学院(获$15,000奖学金/年)

2022福布斯美国大学No.51,

宋氏三姐妹曾在此就读


尽管荣誉加身,硕果累累,Sharon依然满怀赤诚,不愿停下自我认知与探索世界的脚步,她以Dylan Thomas(狄兰·托马斯)著名诗作中那句“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概括自己的信念与成长之路。


| Sharon参加多彩的校园活动





执于梦想

“目标感”


| 演讲中的Sharon



Sharon说,自己成长之路的转折点发生在10年级。那时,她在深国预社会学老师的帮助下,倾力投入对深圳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完成了长达七页的研究报告,剖析了户籍制度如何对这一特殊群体产生深远影响。自此以后,她越发确定自己对社会学的热爱,开始投身于各项研究与活动中。


Sharon在校期间组织/参与的部分项目

Campus Gender Stereotypes

校园性别刻板印象

Media Distortion of Chinese Female

媒体对中国女性形象的扭曲

Campus Creative Art Project

校园创意艺术项目

Social Challeng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留守儿童的社会挑战

Personal Micro-Movie Production

个人微电影项目

Tibet Charity Teaching

西藏支教活动

……


回顾四年的成长,Sharon似乎没有走过什么“弯路”。“目标”与“坚持”贯穿着她的学习与生活。


Sharon说, 这主要得益于学校老师的提点和带领。深国预超高的师生比决定了每位学生获得足够的关注度,Sharon和她的中文老师、英文老师、社会学老师和心理学老师关系紧密,也乐于向他们寻求建议,这让Sharon作出很多正确的选择。


| Alistair老师和Sharon在人权社



深国预心理学老师Mr. Alistair Heald这样评价Sharon:“她具备深厚独立探究能力和严谨自律的学习态度,她的求知热情犹如无尽源泉,在各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她主动关注并积极参与重要的社会议题,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思考和社会责任感,这种特质令她在校内树立起一面旗帜,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她无疑是值得效仿的楷模。”


在深国预,她的影响力日益显现,先后创立了人权社和文学社两个社团,还成为学生会主席。


| Sharon竞选学生会会长

| 人权社与创意艺术社联合开展艺术项目



在人权社,她引导同学们结合时事,对代孕、堕胎、教育公平等问题展开辩论,联合创意艺术社开展艺术项目,推动校园多元化;


在文学社,她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在文学作品中探究性别问题;在学生会,她组织参与慈善跳蚤市场等多项公益活动,引导社区关注并参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同时也策划晚间三人篮球赛活动,为同学疏解学习压力,创设更加阳光、有爱的校园文化……大量的实践活动一步一步为她打开了新世界。





自我、世界与未来


从自闭症儿童到校园霸凌问题,从农民工边缘群体到性别研究,Sharon把放大镜伸向不同层面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展现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思考。


| Sharon深入工人家庭

调研“留守儿童”问题



当我们问她为什么喜欢研究社会问题时,她回答:“因为这是一个帮助他人并探索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Georg Simmel



她还兴奋地引用了“陌生人”这个独特的社会学范畴的概念来解释:


“‘别和陌生人说话’是普遍存在于许多成年人潜意识中的童年警告,往往会关闭理解和同情的心门,无形中筑起了阻碍开放与包容的屏障。我想缩小这种认知差距(偏见),为人们构建相互尊重的开放、包容的环境。正如德国社会学家Georg Simmel说的那样,这些所谓的“陌生人”并不是独特的、独立的实体,也不是某种抽象的“他者”,而是我们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大学阶段,她选择了社会学与艺术史专业,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人类社会现象,寻求深层次的社会变革之道。


在Sharon眼中,升学目标与人生目标并不割裂,而是完全融合的。虽然目前已经拿到大学录取Offer,她也马不停蹄地继续着手头的乡村公益项目,短期内计划前往北京作为策展人开展实习工作,在更远的未来,她希望能够从事社会学领域的写作工作。


| 性别刻板印象微电影录制花絮



Sharon在深国预四年的成长轨迹清晰而坚定,同时连接着自我与世界,过去与未来,她以亲身经历启发我们对教育的深刻思考:教育是个人自我认知与价值定位的桥梁,应该秉持长期主义理念,在一定时间的学校教育历程中深刻塑造并启发学生职业发展的方向。





家庭与校园

塑造“我”的两股力量


Sharon的成长过程中,学校与母亲的角色至关重要,对她的世界观、艺术观以及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Sharon的妈妈是一位热爱旅游和摄影的“生活艺术家”,她以实际行动教育Sharon去感知广阔世界中蕴藏的艺术与人文之美。


母女俩共同游历各地,那些贫困地区的探访尤其触动人心。当Sharon看到孩子们的画时,她深刻理解到艺术源自天性的表达欲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 Sharon的摄影作品



母亲镜头下捕捉到的生动乡村景象和鲜活人物面孔,点燃了Sharon对当代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热情,使她意识到艺术与社会科学的紧密联系,她决定在日后的专业研究中,将两者结合。


学校层面,不仅有作为良师益友的几位人文与社科老师为Sharon提供有益的人生指导,深国预自由、开放的平台也为Sharon搭建了多元化的发展机会——鼓励她创立社团展现领导力,在社科学术竞赛中提供专业指导,积极调配资源支持学生会活动等,都展现了深国预对学子自由探索、全面发展的高度关注与全力扶持,铺就了她一条多元探索与实践的成长之路。


| 深国预学生会合影





尽管未来的路很长,Sharon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以独有的方式追寻着超越这个年龄的自我认同和求知欲望。正如她喜欢的那句诗歌“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所喻示的,生命应该不留遗憾地进入那个永恒的良夜,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爆发出耀眼的光芒。

声明:本文由入驻国际教育网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粤ICP备2021064228号粤公网安44030502002588号
深圳市爱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深圳南山区水湾1979自贸中心2楼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