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我来评一评丨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眼中的《九三年》

发布者:未来领导力学校 2023-05-22 11:10:00

《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最终表达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境界。一起跟随我来感受一下雨果带给我们的,他眼中的完美世界。

 

   《九三年》是描写法国的一七九三年,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展开生死博斗,也是社会体制和思想意识发生着重大改变的年代,雨果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那个时期的三个典型人物:


一、

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


他是君主专制的代表人物。是个残暴、固执、骄傲、冷酷无情的人。对待俘虏,伤兵,甚至妇女,都是毫不留情的处死。这样一个恶魔,却在最关键的时刻,放弃自由,选择返回敌方阵营里去救回火海中的三个孩子,孩子得救了,而自己却要被送上断头台。在内心的挣扎中,朗德纳克候爵选择了正义和善良,为了三个孩子,这位叛军首领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付出一切代价,高傲的救了三个孩子,本是罪恶的灵魂,瞬间变成了无限的高尚。



二、代表正义的共和党领导人郭文


他是共和军的首领,他放走了敌人,放走的这个人就是朗德纳克侯爵。郭文目睹了侯爵奋不顾身的冲向火海去救三个孩子,他无法再把侯爵当成罪恶化身的敌人,但又不能违背自己和他的老师—西穆尔登建立的共和,他在革命胜利后,深深的思考着革命的意义。最后,他选择让自己上断头台,换取朗德纳克侯爵的自由。



三、代表法律和权利的

特派员西穆尔登



他是郭文的家庭教师,从小看着郭文长大,郭文的很多思想都是受他的影响。他对郭文的感情也很深,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并对他寄予厚望。他对开创新共和与郭文有着一样的深切渴望,也指引着郭文沿着自己认为对的方向走下去。但郭文却放走了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而选择自己去上断头台,这几乎毁了西穆尔登的所有计划和对郭文的期许。在审判郭文的法庭上,西穆尔登投了最关键的一票,直接导致郭文被处死,他亲自宣布了郭文的死刑。虽然他执行了自己所信奉的,至高无上的法律,斩了郭文的脑袋,但西穆尔登却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挣扎,无法面对法律上处决正义这一事实,最后开枪自杀。在《九三年》这本书的最后,雨果用这三个典型人物之间的相互对话,描写出了代表法国当时各方力量和各自所崇尚的理想社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最终的思想境界。


     书中三个重点人物我已经介绍完了,现在请各位看官听听一个七年级的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一、 在我眼里君主制的代表人物是朗德纳克侯爵。他本身就是一个贵族,他相信上帝,相信传统,强调君主制下的忠诚、荣誉、道德和正义。他认为君主制已经在历史上延续了十五个世纪之久,自然有它的道理,而且应该继续存在下去。书中说:“法兰西的古老贵族,即使砍掉了头颅,依然比平民高贵”。他认为最合理的制度就是君主制,对君王的责任,对法律的尊重,同时在君主制下他仍然相信道德,相信正义。他认为革命对任何人都是有罪的,他憎恨文人墨客,认为只要有墨水的存在,就永远会有污点;只要有人拿着笔,那些毫无价值的言论就会产生残暴的行为。对于权利和人权以及新共和提倡的平等法律,他都觉得那是十分空洞、十分可笑、十分虚伪而且毫无意义,在侯爵的内心深处,始终认为贵族是高贵的,平民是低贱的。




二,在我眼里共和制代表人物是西穆尔登和郭文,但郭文的理想与西穆尔登又有着一些差别。书中写:“法国不寻常的一七九三年,注定要在野蛮的基础上,建筑文明的圣殿。”


1、   西穆尔登希望建立一种永久的社会状态,也就是绝对共和。但西穆尔登的共和里,却承认还有一种君主制度,就是家庭里的君主制度。男人在他自己的家里就是一个皇帝(今天的大男子主义),有绝对的权利,是至高无尚的。而对于整个社会,则是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他强调一切都要平等、不偏不倚,还有比一切都重要而且在一切之上的是法律。这是他绝对共和制的中民思想。


2、郭文想要建立的是理想共和要比西穆尔登的绝对共和更理想化,更完美,也是我认为作者想要表达出的终级理想。郭文在临上断头台的前一夜,与他的老师西穆尔登进行了深刻的交流,两人对于共和的未来有了分歧。通过朗德纳克一事,郭文开始思考自己忠于的共和到底是否正确。在绝对共和里没有尽忠、牺牲、克己、恩恩相报和仁爱,过于严肃,过于计较,社会体制必须保持平衡,这是好的。但郭文希望世间的一切都能和谐相处,那就更好了。最重要的一点,郭文提出了男女平等,这一点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说明作者的思想是相当超前的。




《九三年》对于我的个人阅读水平来说,阅读起来确实难啃,阅读和写作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相对多的输入才能有更好的输出。人生有太多读不懂的书看不懂的事,保持住良好的心态——静待花开。保持住自己的人格——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段玉佩老师评论:

当信息洪流在我们的耳旁眼前泛滥,当图像、视频、流媒体稀释了白纸黑字的意义隽永,能依然在这瞬息万变的嘈杂世界中保留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读者,无疑是清醒和值得敬畏的。而这样的读者相对于那些只能依靠具象信息,才能勉强理解世界一隅的人们来说,又可以从抽象的符号中生发成更多重和更宽广的想象,及更具个性化的认识。金伊依的这篇《九三年》书评就具有以上所说到的“多重、宽广与个性”等优势。


通过一部作品去窥见一个时代,就像是通过一个切片去理解生命体的一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呈现的,除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历史细节,还有特殊年代的血泪与硝烟,在展开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作者雨果也穿过两百多年的时光呼唤对亘古不变的人道主义追寻与坚守。大时代、小人物、爱、恨、情、仇……哪个时代,这相似的情节没有在发生呢?7年级的金伊依同学从自己的视角评述小说中说谈论的“共和、革命、理想、人性……”这是令我敬畏的尝试,虽然她的观点笔法稍显稚嫩,但假以时日我相信她会有更精彩的作品,如她所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文丨金伊依 段玉佩

排版丨Steven 



声明:本文由入驻国际教育网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粤ICP备2021064228号粤公网安44030502002588号
深圳市爱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深圳南山区水湾1979自贸中心2楼2G